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佳伟团队,于2025年8月18日在 Cell 在线发表题为"A unified cell atlas of vascular plants reveals cell-type foundational genes and accelerates gene discovery"的研究长文。
该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,首次构建了跨越6大维管植物门类(石松、蕨、裸子、双子叶、单子叶)的“统一细胞图谱”,发现了一批在4亿年进化中高度保守的“细胞类型底层基因”,并开发了全球首个维管植物自动化细胞注释工具XSpeciesSpanner,为破解植物细胞身份与功能的演化密码提供了里程碑式资源!诺禾致源为该研究提供植物单细胞测序服务。
研究背景
传统植物单细胞 RNA 测序(scRNA-seq)研究受限于参考基因组的可用性,尤其对裸子植物、蕨类等基因组庞大或未测序的类群难以开展;同时,地上组织原生质体制备困难、单细胞细胞核测序(snRNA-seq)基因捕获效率低等问题,也限制了跨物种单细胞研究的范围,大多仅局限于近缘物种或根部组织。
技术突破
为突破这些瓶颈,研究团队开发了无参考基因组的 scRNA-seq 数据分析流程:借鉴批量转录组分析思路,以转录组数据作为参考构建计算流程,确保组装的转录组能全面覆盖 scRNA-seq 检测到的基因,实现精准细胞聚类;同时结合自主研发的高温固定消化原生质体制备方法,解决了地上组织原生质体获取难的问题。通过拟南芥茎尖 scRNA-seq 数据验证,该转录组参考方法(WRT)与基因组参考方法(WRG)在细胞聚类、标记基因识别等方面高度一致,证明了其可靠性,为后续跨物种研究奠定技术基础。
研究流程
关键结果
1.核心数据基础:构建多类维管植物的单细胞参考图谱
覆盖维管植物主要类群,构建代表性物种单细胞图谱:
· 裸子植物(油松):14369 个高质量细胞,鉴定 11 种细胞类型,明确树脂道分泌细胞 MEP 途径基因富集及调控转录因子。(图1)
· 蕨类(肾蕨):14955 个细胞,注释表皮、维管等细胞,揭示排水器独特结构与鳞片细胞防御特征。(图2)
· 石松类(马氏卷柏、日本石松):马氏卷柏图谱含 12739 个细胞,发现横隔细胞富集保守调控基因;日本石松图谱含 13307 个细胞。(图2)
· 被子植物(水稻):22356 个细胞的茎尖图谱,补充现有研究空白。
图1 油松茎尖细胞图谱
通过 UMAP 可视化(图 1A)直接呈现油松 14396 个细胞的集群与注释结果,明确 4 大细胞群 11 种细胞类型的分布;小提琴图(图 1B)、RISH 结果(图 1C)、共表达网络(图 1D)则针对性验证树脂道分泌细胞的 MEP 途径基因富集特征及调控转录因子,直观佐证了裸子植物细胞类型注释及功能分析结论。
图2 肾蕨和马氏卷柏茎尖细胞图谱
图2 左侧(2A、2B)展示肾蕨细胞图谱的 UMAP 聚类(14955个细胞)及解剖结构示意图,右侧(2C、2D)呈现马氏卷柏的细胞图谱(12739个细胞)与解剖结构。图2E、2F 分别聚焦肾蕨排水器、马氏卷柏横隔的特征分析,用 UMAP 图佐证两类植物的细胞类型注释结果,通过排水器、横隔的特写图强化其特殊细胞类型的分子与结构特征,实现两类植物数据的过渡。
2.跨物种整合:揭示细胞演化保守性与“隐藏”细胞
在宏观演化尺度进行单细胞图谱整合,结合 6 种维管植物(石松类、蕨类、裸子、被子),用 SAMap 和 SATURN 算法识别 8 个泛细胞群,证明 4 亿年分化后细胞仍具显著相似性。更发现蕨类和裸子植物的伴胞样细胞,颠覆了“伴胞仅存于被子植物”的认知,最后通过分子与空间定位进行验证。
图3 维管植物茎尖细胞图谱的单细胞水平整合
图3 A呈现6种维管植物的系统发育树,明确物种进化关系;图 3B 展示6个物种各自的细胞图谱(相同细胞群统一颜色);图 3C、D 则通过 SAMap、SATURN 两种算法的 UMAP 整合结果,直观呈现 “泛细胞群” 的分布(按细胞类型 / 物种着色)。揭示了维管植物虽分化已久但仍存在显著细胞相似性。
图4 肾蕨和油松中伴胞样细胞的鉴定
通过跨物种集群相似性网络(图 4A)、拟南芥-肾蕨集群相似性热力图(图 4B),证明肾蕨/油松特定细胞与被子植物伴胞的关联性;图4C-E通过UMAP图、RISH结果验证肾蕨伴胞样细胞的标记基因表达;图4F则用smFISH直观展示伴胞样细胞在韧皮部的空间位置(靠近筛管分子)。完整呈现 “伴胞样细胞” 的发现流程。
3.理论突破:鉴定底层基因并加速基因发现
提出 “细胞类型底层基因” 概念(维管植物保守、支撑特定细胞功能),筛选出表皮(289 个)、木质部(234 个)、韧皮部(274 个)等底层基因。以韧皮部 SECB 基因为例验证:构建多突变体发现其调控筛管孔径与韧皮部功能,证明底层基因可突破传统筛选瓶颈,加速关键基因发现。
图5 维管植物细胞类型基础基因的鉴定
图5 A-C用upset图展示表皮、木质部、韧皮部底层基因的跨物种保守性(绿色 / 紫色 / 品红色为 “至少 4 个物种保守” 的基础基因),并标注已知关键基因;图 5D 通过 GO 分析明确各底层基因关联的生物学过程;图 5E 则构建基因调控网络,展示底层基因(如 MYB94)的调控作用。
图6 拟南芥中 SECB 基因作为筛管孔径形成和韧皮部功能调控因子的鉴定
从 SECB1 基因的表达模式(图 6A,UMAP图)、启动子特异性(图 6B-C,共聚焦图)、蛋白定位(图 6D-E),到突变体表型(图 6F-G)、物质积累(图 6H-L)、韧皮部运输效率(图 6M)、筛管孔径与胼胝质沉积(图 6N-S),形成完整的 “基因表达 - 蛋白功能 - 突变体表型 - 生理机制” 证据链,直接验证 SECB 基因(韧皮部底层基因)对韧皮部功能的调控作用。
4.工具开发:自动化细胞类型注释工具XSpeciesSpanner
针对植物细胞注释难题,开发了首个维管植物自动化注释工具,整合底层基因、宏基因等构建核心评分基因集,设置全自动(基因列表 + 蛋白序列→概率矩阵注释)与半自动(蛋白序列 + AUCell 评分辅助注释)模式。经毛果杨、豌豆验证,注释结果精准,还能细化细胞集群,工具已公开供研究使用。
图7 维管植物自动化细胞类型注释工具的开发
图7 A清晰展示了XSpeciesSpanner 的工作流程(全自动 / 半自动两种模式的输入、分析步骤、输出结果),图 7B-D 通过毛果杨、豌豆的验证结果证明工具准确性,图 7E展示了掌叶铁线蕨的从头注释案例。
总结
该研究以单细胞测序技术为核心,通过技术突破解决传统研究瓶颈,构建多类维管植物单细胞图谱,实现跨物种整合分析并发现 “隐藏” 细胞类型,提出细胞类型底层基因概念并加速关键基因发现,同时开发自动化注释工具。整体研究构建了维管植物单细胞研究的完整框架,不仅为理解植物细胞进化与功能提供全新视角,也为后续植物基因研究与应用提供重要数据和工具支撑,对植物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。
Copyright@2011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7085号-1